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飞航巡航导弹时空特性之概述

发布时间: 2024-02-02     信息来源: 信息公开

  巡航导弹最重要的包含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战术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巡航导弹是指射程大于巡航导弹时空特性既具有导弹时空特性的一般属性,也具有特殊的规律和特点。本章重点介绍飞航巡航导弹的时空特性,并对其固有规律和特点做多元化的分析。目的是通过时空特性的研究,掌握飞航

  飞航/巡航导弹是指依靠发动机推力和导弹飞行产生的气动力,以相对固定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主要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射程小于500千米的飞航/巡航导弹一般称为飞航导弹,射程大于500千米的飞航/巡航导弹一般称为巡航导弹。

  随着技术的发展,飞航/巡航导弹的概念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定义,而是拓展至水下、水面和空中跨域巡航飞行的导弹。

  飞航导弹一般来说包括舰对舰飞航导弹、岸对舰飞航导弹、空对舰飞航导弹、潜对舰飞航导弹,地对地飞航导弹、空对地飞航导弹、舰对地飞航导弹、潜对地飞航导弹,以及空基反辐射飞航导弹等。

  巡航导弹一般来说包括舰对舰巡航导弹、岸对舰巡航导弹、空对舰巡航导弹、潜对舰巡航导弹,地对地巡航导弹、空对地巡航导弹、舰对地巡航导弹、潜对地巡航导弹等。

  飞航/巡航导弹按飞行速度可分为亚声速飞航/巡航导弹、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等。

  飞航/巡航导弹的动力可分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固体/液体冲压发动机以及组合发动机等。

  由于飞航/巡航导弹的种类多、分类标准不统一,为了论述方便、涵盖广泛,下面的叙述和分析中,在技术维度上按照速域进行分类,在涉及作战描述上按照反舰、对陆攻击、战术空地和反辐射四大用途进行分类。

  1944年6月13日凌晨2时,德国使用V-1导弹袭击伦敦城,伦敦南郊被V-1导弹炸出几个大坑,这是巡航导弹的首次作战运用。此后伦敦城、惠灵顿军营、空军大楼等地遭受了上万枚V-1导弹的袭击。三个月中,145万居民从伦敦疏散出去,几万居民房屋被炸毁,死伤者达2万余人。V-1作为一种新型武器,使伦敦遭受损失的同时,给伦敦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由于V-1导弹本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效果,德军在作战使用上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首先,针对V-1威力不够大的弱点,采取了集中建立大型发射基地的方法,以便能够集中火力打击敌人。其次,针对V-1巡航高度不够高、易被高炮拦截、且地面发射阵地易遭到破坏的弱点,采取了空中发射和载机“低-高-低”飞行的战术,以便利用空中平台机动灵活、隐蔽性强的优势,避开盟军地面部队的攻击和防空力量的抵抗。

  世界上第一种有资料记录的空地导弹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小斗犬”。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投弹飞机常常受到地面火炮的攻击,为减少载机的损失,美国希望有一种能从防区外发射的导弹,“小斗犬”空地导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的。它是马丁公司于1954年开始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近程无线电指令制导空地导弹系列,先后发展了5个装备,AGM-12A(基本型),1959年装备部队,但并未大量生产;AGM-12B,又称“小斗犬A”,1960年开始装备部队;AGM-12C,又称“小斗犬B”,使用更大的战斗部,1963年开始装备部队;AGM-12D,又称“核小斗犬”,是“小斗犬A”的核战斗部型,但核战斗部和常规战斗部可以互换,1963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AGM-12E装集束弹战斗部。

  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的战术空地导弹是AGM-12B“小斗犬A”,1964年应用在越南战争中。但是,越南战争中该导弹武器系统对严密设防目标的攻击效果不佳,表现出重大缺陷,由于“小斗犬A”射程小,驾驶员需要跟踪制导,所以驾驶员不但工作负担大,而且害怕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因而心情十分紧张,无法有效地进行制导操作,结果导弹的制导精度远低于10米的设计精度,常常偏离目标200~300米,平均只能达到25米。

  1940年的欧洲海战场正是“大炮巨舰至上论”的鼎盛时期,远射程、强火力、大口径的巨型舰炮、占军舰总吨位比重慢慢的变大的重装甲以及55千米/小时之后的高航速,使得海上对峙的任何一方要取得海战的决定性胜利慢慢的变困难。当时英国的海上力量处于世界优势地位,他们的航母在大西洋、地中海四处出击,对德国海上作战构成巨大威胁。德国军队一向对军事技术的最新发展极为敏感,他们在水面舰艇处于优势的英国海军的战略封锁之下,迅速意识到航空兵器的巨大的战斗力和广阔发展前途,于是,德军决定研制新型航空兵器,以抵消英军的海空优势。在这种背景下,Hs-293A1成功面世,它是世界上第一型空射反舰导弹,采用固体发动机,最大射程18千米,最高速度马赫数0.76,载机可以在当时绝大多数防空火力的杀伤范围之外发射,对目标实施攻击。

  Hs-293A1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43年8月27日,它在比斯开湾上空,击沉了停泊在此的英国“白鹭”号巡洋舰,造成舰上225名官兵死亡,这是世界上反舰导弹首次击沉大型舰船。此后,Hs-293A1空舰导弹屡立战功。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共发射了2000余枚Hs-293A1,取得了击沉、击伤美、英、意、希腊等国数十艘舰船的战绩。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反辐射导弹的国家。它研制反辐射导弹的初衷源于美国的飞机面对苏制SA-2、SA-7地空导弹与高炮群的威胁时没办法实现随心所欲的飞行和打击。于是美国人挖空心思想出“挖眼”战术,对敌地面防御系统和指挥系统的“眼睛”——雷达进行攻击,从而使敌方地空导弹与高炮群失去控制。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58年在“麻雀-3”AIM-7空空导弹基础上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种反辐射导弹“百舌鸟”(Shrike),1962年6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63年开始生产,1964年10月装备使用。1965年首次在越南战场进行使用,开创了反辐射导弹用于实际作战的先河。

  “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出现一度使SA-2导弹的命中精度出现大幅滑坡。1965年,每发射10枚SA-2导弹可击落一架敌机。1966年,每发射22枚SA-2导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尤其是在1966年10月~1968年10月间,平均每发射50枚SA-2导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而在1968年10月~1972年12月间,击落一架敌机竟然平均要发射66枚SA-2导弹。

  第一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年代为二战末期,是美、苏等国以从德国缴获的导弹实物和资料为基础发展而来,主要于20世纪50年代交付使用。总体来说,第一代飞航/巡航导弹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比较差,主要解决有无问题。

  从技术特征上看,第一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弹上设备采用模拟体制,制导体制多采用驾驶仪+雷达末制导。亚声速飞航/巡航导弹多以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多以外挂液体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第一代飞航/巡航导弹主要缺点是导弹体积大,技术准备时间长,作战使用不方便。代表装备有美国的“斗牛士”“天狮星”导弹,“小斗犬”空地导弹和俄罗斯的“沙道克”反舰导弹,“袋鼠”空地导弹等。

  第二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年代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是满足战争对制导武器的迫切需求,同时适应平台的发展,从技术上要解决第一代飞航/巡航导弹存在的“笨重”问题。第二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正值计算机与电子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导弹进入减小体积、减轻重量、提高质量、改进性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规模使用阶段。

  从技术特征上看,第二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外观尺寸及重量有较大降低,导弹作战使用及维护更便利,导弹最大射程提高到100~200千米。弹上设备仍采用模拟体制,末制导开始应用电视或红外导引头。亚声速飞航/巡航导弹多改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开始采用和弹身一体化的冲压发动机。第二代飞航/巡航导弹的代表装备有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幼畜”空地导弹、“捕鲸叉”反舰导弹,俄罗斯的“冥河”反舰导弹、Kh-55、AS-4“厨房”空地导弹,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等。

  第三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年代处于冷战末期,从20世纪80年代陆续开始列装。当时处于美、苏核竞赛趋于均衡并开始裁军、常规高技术领域具备竞赛的大背景下,红外成像、雷达、毫米波、激光、地形匹配等精确制导技术发展迅速,且大范围的应用于飞航/巡航导弹。

  从技术特征上看,第三代飞航/巡航导弹基本实现了弹上设备数字化,末制导类型多样,覆盖可见光、红外和雷达导引头,打击目标的能力逐渐增强。精确制导技术蒸蒸日上,命中精度达到米级。亚声速飞航/巡航导弹采用小型涡轮(涡喷、涡扇)发动机;开始采用隐身设计,部分装备前向RCS达到了0.3平方米;导弹最大射程达到200~1500千米。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马赫数达到3.5,最大飞行高度达到18千米。代表装备有美国的“战斧”Block3巡航导弹、AGM-130、“斯拉姆”空地导弹,俄罗斯的Kh-555巡航导弹、“白蛉”反舰导弹、X-65空地导弹,以色列的“迦伯列-3”反舰导弹等。

  第四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年代为冷战结束后,网络化发展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导弹运用战术信息系统实现察打一体、发现即摧毁,出现了体系作战的概念和实践,信息化特征进一步凸显。

  从技术特征上看,第四代飞航/巡航导弹弹上设备集成度更高,信息传输总线化,末制导开始采用双模/多模复合导引,抗干扰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导弹隐身水平进一步提升,前向RCS达到0.1平方米。采用卫星数据链、弹机数据链、弹间数据链,能轻松实现导弹与导弹、导弹与发射平台、导弹与指挥中心之间的双向通讯,初步具备体系作战、协同作战的能力。代表装备有美国的“战斧”Block4、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JASSM),俄罗斯的Kh-101/102巡航导弹、“宝石”反舰导弹,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欧洲的“风暴前兆”空地导弹等。

  第五代飞航/巡航导弹预计在最近20年陆续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智能化将是下一代飞航/巡航导弹的主要技术特征之一,它将从单一作战向集群作战、从自动作战向自主作战、从硬杀伤向软硬杀伤转变。第五代飞航/巡航导弹仍就保持四流特征,但其中的信息流出现与控制流高度融合、形成知识流的趋势。

  从技术特征上看,第五代飞航/巡航导弹的发展的新趋势是作战使用灵活性继续增强、信息感知和网络化协同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抗软/硬杀伤能力及战场对抗能力不断的提高,实现多波段全向隐身能力,飞行速域和空域进一步拓宽,甚至拓展至水下,动力形式更加多样(如超燃冲压、TBCC、RBCC、PDE等)。超声速飞航/巡航导弹向高超声速迈进,开始应用“助推-滑翔-巡航”的新型弹道、以实现更远射程。亚声速代表装备有美国的LRASM-A,超声速/高超声速代表装备有美国的“时间敏感目标远程打击创新方法”(RATTLRS)、LRASM-B、HSSM等。

上一篇: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防御中面临失败五角大楼怎么样应对?

下一篇:朝鲜新概念“核潜艇”两种核导弹上垂发细看还是有中国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