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科普国防知识导弹的分类我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2-27     信息来源: 信息公开

  Missile)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导向目标并摧毁目标的飞行器。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控制管理系统、发动机装置和弹体等组成。有翼导弹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攻击目标,弹道导弹飞行到预定高度和位置后弹体与弹头分离,由弹头执行攻击目标的任务。

  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非常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空对空导弹(AAM):空对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即空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歼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的空战武器。此外从理论上讲它也可当作加油机、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的自卫武器。空空导弹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与弹翼等组成。它与机载火力控制、发射装置和测试设备等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空空导弹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空空导弹代表:美国AIM-120

  空对地导弹(ASM):空地导弹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在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上。空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空地导弹代表:美国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JASSM)、AGM-65小牛导弹、地狱火导弹

  地对空导弹(SAM):地空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又称防空导弹。它是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地空导弹是由地面发射,攻击敌来袭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的一种导弹武器,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炮相比,它射程远,射高大,单发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反应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空火力网。地空导弹代表:俄罗斯的S300/S400、美国爱国者导弹、美国的“红眼”导弹和美国的“毒刺”导弹、瑞典的 RBS-70

  地对地导弹(SSM):地对地导弹是导弹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使用的V-1和V-2导弹是最早问世的地地导弹。而后,性能逐步的提升,种类不断增多。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按射程可分为地地洲际导弹、地地远程导弹、地地中程导弹和地地近程导弹。攻击的目标可以是地面点(硬)目标或地面(软)目标,也可以是地面固定目标或地面机动目标。对地导弹代表:飞毛腿导弹

  反坦克导弹(ATM):反坦克导弹是用于击毁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导弹,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法国率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继而在众多国家掀起研制高潮。其发展经历了三代,到现在慢慢的变成了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代表:中国“红箭-9” 反坦克导弹、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美国“掠夺者”反坦克导弹

  反舰导弹(ASBM):反舰导弹是指从舰艇、岸上或飞机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常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采用自主式制导、自控飞行,当导弹进入目标区,导引头自动搜索、捕捉和攻击目标。反舰导弹多次用于现代战争,在现代海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代表:美国鱼叉反舰导弹、中国鹰击-18导弹、俄罗斯“堡垒- P”岸基反舰导弹

  反潜导弹(ASROC):反潜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攻击潜艇的导弹。反潜导弹按发射平台,可分为舰用反潜导弹和潜用反潜导弹;按弹道方式分为弹道式和飞航式。代表:CY-1“长缨一号”反舰反潜导弹、法国Malafon反潜导弹

  反卫星导弹(ASAT):反卫星导弹(antisatellite missile)是指用于摧毁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的导弹。可以从地面、空中或太空发射,能自动发现和跟踪目标,通过引爆导弹核弹头或导弹常规弹头将目标击毁,也可利用导弹弹头直接碰撞目标。代表:中国DN-2反卫星导弹

  §巡航导弹(CM):巡航导弹是导弹的一种。即主要以巡航状态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旧称飞航式导弹。巡航状态指导弹在火箭助推器加速后,主发动机的推力与阻力平衡,弹翼的升力与重力平衡,以近于恒速、等高度飞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位航程的耗油量最少。代表: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俄罗斯萨

  弹道导弹(BM):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是一种导弹,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发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弹道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代表:俄罗斯SS-20导弹、中国东风5A弹道导弹

  有线制导导弹(TOW):有线制导导弹是通过弹体与指导设备之间通过一根导线连接,在飞行过程中由人为造作修正射击诸元实现制导。由于需要导线连接,这类导弹最大的缺点就是射程很近。二战中德军当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反坦克导弹就是有线制导,射程只有一千米左右。

  反辐射导弹(ARM):反辐射导弹又称反雷达导弹,是指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从而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在电子对抗中,它是对雷达硬杀伤最有效的武器。代表:美国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

  红外制导导弹(IRH):红外制导导弹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捕获和跟踪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以此来实现寻的制导的武器,是当今红外技术的重要军事应用之一,是很有效的精确制导打击力量。代表:美国AIM-9X导弹

  乘波制导导弹(Beam riding):乘波制导是军事上一种控制武器运动的制导方式,通常是使用在各种导弹系统上,作为制导的讯号以雷达或激光为主,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制导方式。代表:瑞典RBS-70防空导弹

  主动雷达制导(ARH):主动雷达制导是导弹利用雷达讯号作为归向(Homing)讯号来源的一种制导方式,也是目前雷达导引导弹发展的主流项目。虽然空对空导弹在90年代才逐渐进入这样的领域,反舰导弹很早就已经是以主动雷达导引为主流。

  半主动雷达制导(SARH):半主动雷达导引(Semi-active radar homing, 简称SARH),是采用雷达导引武器的一种方式,最常见的运用是在射程较远的飞弹上面,其中又以对空和对舰这两类飞弹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最为普遍。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防空导弹及与防空导弹有直接功能关系的地(舰)面设备的总称。从设备组成上划分,一套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由导弹、制导设备、发射系统、指挥控制管理系统四部分所组成。防空导弹大多数都用在拦截空中目标,具有预警侦查、搜索指示、目标识别、目标跟踪、导弹发射、制导控制和杀伤目标等功能。

  防空导弹作为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了空袭与防空的作战样式,改变了作战方式,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冲突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20世纪40年代德国开始研究防空导弹开始,世界上的防空导弹系统已发展了四代,对付目标从传统的作战飞机向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其他各种气动目标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研制的防空导弹型号达120余种,其中已装备的有90余种,正在研制的有20余种。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首先开始研制防空导弹,验证了波束制导的可行性。50年代,美、苏等国研制并装备了针对高空轰炸机和侦察机的第一代防空导弹系统,代表型号是金雕(SA-1)、德维纳(SA-2)、波马克、奈基-2、小猎犬和黄铜骑士等;但由于装备庞大笨重、机动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差,使用维护复杂,第一代防空导弹系统现已退役。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世界各国开始研制并装备了具有低空和超低空作战能力的第二代防空导弹系统,其代表型号为涅瓦(SA-3)、维加(SA-5)、箭-1(SA-9)、立方(SA-6)、改进型霍克、小?w树、长剑和罗兰特等。第二代防空导弹的低空飞行能力、指导精度显著提升,导弹系统的抗干扰的能力、地面机动能力、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得到较大改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爱国者、宙斯盾(标准-2导弹)和C-300等为代表型号的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开始研制。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更多地采用了复合制导体制、多功能相控阵制导雷达、多目标通道技术和垂直发射技术,具有全空域作战、对付多目标和抗饱和攻击能力,命中精度和火力密度大幅度提高,导弹系统的快速机动性、生存能力、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后经改进,在具有反飞机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反战术导弹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具有反弹道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防空导弹系统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第四代防空导弹系统在垂直动能杀伤、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定向战斗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红外成像和毫米波制导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作战距离更远、目标通道更多、平均速度更大、发射质量更小和制导精度更高等特征,以爱国者PAC-3、末端高层区域防御系统(THAAD)、标准-3和C-400等为代表型号。第四代防空导弹系统于21世纪初陆续装备使用。

  我国的防空导弹发展最早是从苏联引进、仿制与改进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以从苏联引进的SA-2导弹为基础,仿制出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红旗二号具备中高空作战能力,我国空军利用这种武器成功击落U-2高空侦察机,在世界军事史上开创了防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

  由于“文革”等原因,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了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而此时国外却开始了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因此,我们研制的是相当于国外第二代加上部分第三代技术的产品。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概念,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近程防空导弹,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政治和经济竞争更广泛与深刻,表现在军事上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隐蔽的区域,实现更精确的打击,这使得防空领域不断拓展,技术一直更新,中国航天将抓住此次历史机遇,实现我国防空导弹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

  东风,一个有着几分浪漫几分诗意的名称,却是中国战略弹道导弹的代号,从最初的仿制苏联,到最后自主研发,从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从近程到中程,进而远程直至洲际,性能也慢慢变得先进,真正成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最有力的战略武器。

  在海湾战争中飞毛腿弹道导弹被大量使用,某些中国四周的国家也装备有该型导弹,比如越南。

  从热兵器时代开始,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发展,逐渐开始区分为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所谓战略武器就指能够对敌方纵深战略目标实施攻击的具有大面积摧毁作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战略上具有威慑、摧毁的作用和能力,比如洲际战略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核动力战略潜艇等。而战略武器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战略导弹了,也就是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射程至少是在1000公里以上,用于打击敌方政治和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目标,以及拦截敌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和战略导弹相对应的,就是战术导弹,也就是用于毁伤战役战术目标的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内,大多数都用在打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核袭击兵器、集结的部队、坦克、飞机、舰船、雷达、指挥所、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和桥梁等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常规战术导弹曾被大量使用,最著名的就是1982年海湾战争中的“飞鱼”反舰导弹,而战略导弹使用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最典型的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所使用的“飞毛腿”导弹,尽管从性能特性上,确切来说“飞毛腿”导弹是一种战术导弹,但是在海湾战争中却完全是被伊拉克作为战略导弹来使用。真正的战略导弹,可以飞越上万公里,让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瞬间灰飞湮灭。

  海湾战争只是战略导弹在战争中初露端倪而已,还远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战略核导弹才成为一个国家武器库中最顶尖的装备,是衡量一个国家战略核力量和军事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跨入了核大国的行列。但是在高兴之余,新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要想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必须要有合适的投送工具。核武器的投送主要有三种,被称为三位一体,分别是飞机投掷的空基核武器、潜艇发射的海基核武器和陆地发射的陆基核武器。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就是采用飞机投掷,但是事过境迁,一方面,飞机载荷有限,能搭载的核武器重量不可能太大,也就限制了核武器的射程和威力,另一方面现代防空技术的发展,飞机被拦截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这种投送方式正日渐式威。而另外两钟无论是海上的潜艇发射,还是陆地的发射井固定发射或者火车、汽车机动发射,都要有弹道导弹来作为核武器的载体。因此,弹道导弹的发展就成为中国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而研制弹道导弹的工程和工程几乎是在同步进行了。

  1957年11月,在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的演说中,“东风压倒西风”说法成为了他的名言,中国正在进行的弹道导弹研制工程也就顺理成章的用了“东风”这一个名字。东风,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大都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浪漫美好。中国的战略导弹却用东风来命名,更是别有一种深意在里面。

  东风-1型(DF-1)近程地对地战略导弹,这是中国的第一种战略导弹,仿制苏联的P-2(北约代号SS-2)导弹。1958年4月开始仿制,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1300公斤的高爆弹头。尽管东风-1导弹不进行过实战部署,但是在中国弹道导弹发展历史上却是起着奠基的作用,正是通过东风-1的研制,消化吸收了苏联P-2导弹的技术,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导弹专家,为以后的国产导弹研制建立了人才队伍,意义重大。

  紧接着就是东风-2型(DF-2)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北约代号CSS-1,也就是中国第一种地对地导弹(Chinese Surface-to-surface),1959年开始研制,1964年6月试射成功,1966年起装备部队,现在已经全部退役。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300公里(东风-2A射程为1500公里),可携带1500公斤高爆弹头,东风-2A则是携带1枚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弹头重重1290公斤)。

  东风-3型(DF-3)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代战略导弹。北约代号CSS-2。1966年12月首次试射,1971年5月服役。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改进型东风-3A于1985年12月进行试射,1988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为4000公里,可携带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分导式核弹头。是90年代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坚力量,现在慢慢的开始逐步退役,被更先进的东风-21所替代。

  东风-4型(DF-4)远程地对地战略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远程地对地战略导弹。北约代号CSS-3。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1月试射成功,1980年服役。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最大射程4000公里,可携带1枚2200公斤的威力为100-3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改进型东风-4-A射程为5500公里,可携带3枚分导式热核弹头。

  东风-4所对应的民用型运载火箭就是长征-1火箭,曾经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风-5型(DF-5)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这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覆盖目标俄罗斯、欧洲或美国大陆的任何地区。北约代号CSS-4。1980年5月全程飞行试验成功。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可携带1枚3000公斤的威力为300-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改进型东风-5A射程提高到15000公里,可携带4-5枚分导式核弹头。

  东风-5所对应的民用型运载火箭就是长征-2C火箭,80年代以后经常用来发射人造卫星。

  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东风-5共五个型号组成了中国的第一代陆基战略导弹,从这五个型号东风导弹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战略导弹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东风-1是仿制,也是起步。东风-2是第一种自主研制的导弹,虽然射程只有1300公里,性能也很一般,但却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东风-3再进一步,射程达到了4000公里,并且采用了机动发射。东风-4是远程导弹,射程进一步提升到5500公里,东风-5更是达到了12000公里的洲际导弹标准,真正可以覆盖全球任何目标,真正意义的战略威慑。从仿制到自主研制,从中程到远程再到洲际,从固定式发射到机动式发射,从单弹头到分导式多弹头,一个型号一个提高,最终实现了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

  在完成了第一代弹道导弹的研制后,马不停蹄地就开始了第二代的研制。而在第二代弹道导弹中,最为广大军迷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被称为“航母杀手”的东风-21了。

  东风-21型(DF-21)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是在巨浪-1号潜对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第二代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所以被称为是巨浪上岸。北约代号CSS-5。1985年5月20日试射成功,1991年起服役。采用二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1800公里,可携带1枚600公斤的威力为3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作为中国第一种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的东风-21是目前中程弹道导弹的主力,并且在东风-21的基础上又改进研制了几个更先进的子型号导弹。

  东风-21A于1988年真正开始研制,由航天部二院负责总体研制。这是国防科研制度改革后,航天系统第一次由总承包院与直接签定合同开始研制的导弹型号。1995年试射成功,1997年完成定型,2000年起交付部队。1999年作为最新式的弹道导弹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阅兵。

  东风-21C是为了配合二炮部队开始装备常规导弹的计划而研制的,主要是为了针对90年代对事斗争,强调能够有效突破台湾从美国购买的“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并利用其精确打击能力攻击敌指挥所、防空阵地、机场等重要军事设施。经过对中程常规弹道导弹的几大关键技术比如机动弹头气动外形和控制、末制导雷达图像匹配、透波头罩材料、子母弹战斗部分离和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于2002年12月取得首次飞行试验成功,随后开始装备部队。东风-21C采用五轴自行式底盘,机动性能比东风-21和东风-21A显著提升,而且地面设备也大大简化,实现了“多车合一”,使总系统的维护性和机动性更强,系统目标更小,更加有助于机动隐蔽。东风-21C作为最具威慑的常规弹道导弹参加了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

  准确说,东风-21、东风-21A和东风-21C都不是所谓的“航母杀手”,这个充满杀气的名字是东风-21系列的终极型号东风-21D,和通常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弹道导弹不同,要能打击航母这样的海上活动目标,说明导弹的目标探测和识别能力、打击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东风-21D的研制成功,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在这样一些方面都已达到了预期的技术要求。

  东风-21D是世界上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主要是用于对航母等高价值海上目标进行战略战术打击。采用二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最大射程2700公里,命中精度达到十几米,对攻击舰长在300米左右的航母来说,这个精度绰绰有余了。还能够通过饱和攻击来突破整个航母舰队的防空导弹拦截,只要有一枚命中,就足以使十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失去战斗力。随着东风-21D的服役,将使中国在太平洋上的角色发生巨变,美国军事实力的核心力量航母舰队再要想自由进出中国沿海海域,就必须要面对东风-21D的巨大威胁。用美国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款导弹的出现,美国海军将再也不能理所当然的掌握制海权了。

  东风-21D虽然对于航母来说具有致命的威胁,在导弹技术上也是处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真正的国之杀器还要算洲际战略导弹。在第二代弹道导弹中,东风-31和东风-41就是这样具有战略威慑作用的大杀器。

  东风-31型(DF-31)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是中国的第二代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北约代号CSS-9。1995年5月试射成功。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和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8000公里。可携带1枚700公斤重威力为1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

  作为中国第一种洲际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应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与第一代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和突防能力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外观上的提高一目了然,体积比东风-5明显缩小,总长度约13米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有陆基洲际导弹中最小的,外形的小型化为东风-31实现机动部署提供了前提,这对于提高生存能力是很重要的。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东风-31首次公开亮相,就引来了一片惊呼。

  东风-31A是东风-31的改进型,具体性能数据高度保密,目前唯一可知的就是射程已达到了12000公里,而且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东风-31A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小推力矢量发动机二次变轨技术,这一技术理论上只要拥有太空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就能掌握,但实际运用到弹道导弹上,就要求对这个技术的分寸拿捏必须十分到位的,这可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掌握。再加上弹道导弹的末制导能力,使东风-31A具备了极强的突破导弹拦截能力,同时命中精度提高到30米以内。2009年,东风-31A作为压轴大戏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阅兵,那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东风-41型(DF-41)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也是中国的第二代洲际地对地战略导弹。北约代号CSS-10。和东风-31导弹研究几乎是一起进行的,它与东风-31导弹的差别主要是第三级运载火箭的不同,东风-41的第三级火箭推力更大,也就是说射程也更大,据说能够达到14000公里,理论上可以打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同时采用了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技术,以此来实现了分弹头自适应变轨。这一技术可不是简单地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多枚分弹头,而是每个分弹头都有自己独立的飞行弹道,能调整轨道来迹攻击不同目标。这样一来,等于是把一枚导弹变成了好几枚导弹,大幅度提升了反导拦截的难度。东风-41可携带最多达10枚分导式核弹头,换句话说一枚就等于十枚!

  从东风-41的基本情况去看,固定燃料,地面车载机动发射,14000公里射程,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技术,几乎已经是当今洲际弹道导弹满分的顶尖水准了,从东风-1的简单仿制起步,到东风-41的顶级水准,东风系列导弹终于实现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发展过程,成为国家安全最可信赖的保护神。

上一篇:导弹设计与制造简介

下一篇:航空兵器都有什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