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回顾苏联海军第一代大型导弹舰战斗体系(二)

发布时间: 2024-05-12     信息来源: 信息公开

  大型导弹舰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反舰导弹,这是苏联海军在二战后最为重视的“未来型”武器,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狗鱼”型导弹项目。

  早在1947年, 结合自己在二战前和战争中的技术积累,并在俘获的德国V-1飞航导弹,Hs-273、Hs-274、Hs-293导弹等型号的技术基础上,苏联同时启动了第一批四个主要的飞航式反舰导弹计划:

  (1)空中发射的“慧星”(Кометa,即后来北约命名的AS-1“狗窝”) ,是切洛梅领导下的第51试验设计局开发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导弹项目;

  (2)“狗鱼”(Шука)式空射涡喷发动机导弹项目,由642国家特种科研所研制;

  (3)多用途导弹项目,由米高扬155歼击机设计局杜步纳分局别列兹尼亚克设计组负责;

  (4)岸上发射的“暴风”(Штурм),由斯诺瓦特领导的292设计局研制,同样使用涡喷发动机。

  以上型号是最初的海军导弹航空兵、岸防导弹部队和舰艇的基本装备。但由于米高扬的幕后活动和贝利亚的大量介入,很多项目都中止或产生了变化,其中一些型号最终成为之后出现的一些导弹的研制基础。

  此时的“狗鱼”导弹还没有装备在舰艇上的设计,还只是一个空射导弹项目。1948年, “狗鱼”(Шука)导弹研制真正开始,型号定为PAMT-1400。该弹最初设计是一种空射飞航式反舰导弹,在多种发动机大行其道的当时,该弹选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和氧化剂分别为ТГ-02和AK-20。该弹设计指标定为发射高度2000米,射程仅为15~20千米。类似型号的飞航反舰导弹在这一段时期依然被苏联官方归为“空投式火箭助飞鱼雷”,与伊尔-28所装备的ПАТ-52系统同名,但显然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狗鱼”的战斗部采用了德制Hs-293的部分设计,在攻击末端的动作确实和ПАТ-52类似——距目标数十米入水,打击敌舰水线以下部分,其头锥部分特意为入水动作实施了修型。但“狗鱼”导弹也只有这一点和同样使用伊尔-28作为载机与ПАТ-52扯得上关系。它拥有完整制导体制、能够在数十千米距离上命中目标的技战术优势,比有效射程数千米的ПАТ-52优秀许多。

  之后出现的“狗鱼”-A、Б是在基本型上的改进型,要求其亚声速飞行速度达到260~280米/秒,动力射程达到60千米。为了尽可能达到这个射程(实际作战中是到不了的,最终“狗鱼”A、Б两型导弹写入条令的射程仍是30~40千米),发射高度需要在10000米左右。A型与基本型一样,为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载机在高空以简单的机载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并同时对导弹进行无线反舰导弹相比,其制导精度提高了不少。

  Б型的弹体比A型缩短0.7米,是苏联第一种安装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型号,但受制于导引头的效能,其使用可靠性和实际效能仍然很有限,1948年至1952年几年间的试验打靶都没成功过。1951—1953年,有关部门对“狗鱼”-A空射导弹实施了多次发射试验。1952年,在飞行高度2000~5000米、作战距离12~30千米的条件下,“狗鱼”-A命中概率达到了0.65,算是获得了一定成功。而B型一直到1955年真正试验成功。

  命运似乎时常捉弄人。1956年2月3日,苏联部长会议颁布第175-104号命令,“狗鱼”空射导弹和“风暴”岸舰导弹项目宣布下马,前者的改进型A型不列编,而B型改进工作停止。此时A型只配备了12架专门改装的伊尔-28轰炸机,而B型仍然是完全的试验型号。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很多导弹项目都无疾而终,如别列兹尼亚克设计组负责的多用途导弹项目虽然最终演化出KC-2“山岗”岸舰导弹、KC-7攻地核飞航导弹和KCC“箭”(Стрела)舰对舰飞航导弹几个分支,看似枝繁叶茂,其实多半没有采用。

  KCC“箭”式导弹的载舰67型导弹巡洋舰项目下马,而导弹项目也于1957年7月下马。除了赫鲁晓夫对大型水面舰艇的严密控制和精简外,导弹反应速度问题也是根本原因。曾有人希望将KCC导弹用于小型舰艇,这显然更不现实。KC-2和KC-7导弹也因类似原因没有成功。所以,1947年这一揽子4大反舰导弹项目,只有“彗星”空舰导弹(正式型号为KC-1)未遇大的波折,直接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根本原因是其技战术性能均衡合理,其涡喷发动机在空中热机并不会带来显著问题,所以很快就装上了TУ-16导弹轰炸机,成为海军航空兵的主力。50年代末至60年代,计有5个团上百架的图-16导弹轰炸机装备了这种武器。而“狗鱼”(Шука)导弹及其难兄难弟们差一点的直接烟消云散,好一点的成为了纯粹的技术储备。

  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53年凭借着对空射“狗鱼”的技术总结,MБ阿尔廖夫主任设计师又开始做“狗鱼”П-1型舰对舰导弹系统的初步设计,之后其正式称谓变为КСЩ(北约称为SS-N-1“扫帚”)。该弹重3.1吨,其战斗部重量达到惊人的1吨,可轻易突破所有西方巡洋舰的水下防护层,并造成损管系统无法控制的毁伤。其总长为7.6米,直径0.9米,翼展4.6米。该弹装备了“РГ-狗鱼”主动雷达导引头(吸取了空射Б型的经验)和推力在19.613~25.614千牛的AM-5A涡喷发动机,避开了当时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其涡喷发动机便于增大射程,在同样体积的情况下,其射程大于火箭发动机。

  实际上,苏联海军预想中的未来作战条令,将雷达哨戒舰艇的桅顶雷达面向的水天线距离作为分界线,其导弹射程必须大于该分界线千米。所以“狗鱼”舰对舰导弹的最大设计射程应当是100千米。当时,耗能巨大的火箭发动机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由于采用了涡喷发动机,因此该导弹反应速度很慢。当时较为原始的涡喷发动机在导弹发射前必须先启动工作数分钟热机,这种反应能力很容易贻误战机。所以,岸舰和舰舰导弹采用这种发动机存在一定问题,“狗鱼”较短的装备时间多半是因为这种原因。

  另外,为将弹体推离发射器,“狗鱼”II-1还装备了在发射初期工作的ПРД固体火箭助推器,这种配置方式成为了后来苏联舰对舰导弹的标配。“狗鱼”(КСЩ)导弹的有效射程(并非动力射程)为45千米左右,在4级海况下依然可靠实用。设计师的一番苦心最终没有白费,1955年9月20日,国防工业委员会正式下达命令,让第34设计局承担“狗鱼”舰对舰导弹系统的研制任务。次年11月,设计局向军方提交了СМ-59发射架的技术方案。这个巨大的怪物是一种炮塔型发射架,装甲完全包裹着待发弹和发射机构,同时发射架可以在海上连接专用弹库,再装弹需要8~10分钟。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一系统成为了苏联海军一个时期内战术体系和发展特点的重要标志。

  实际测试中,导弹最初表现并非尽如人意,毕竟这是一系列全新高技术兵器的第一个型号,任何方面都是开创性的,都是在填补空白。最初对一艘未完工的82型“斯大林格勒”级重型巡洋舰(西方一般称为大型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实施的射击试验中,导弹多次打靶失败,在最终端或提前数十米入水,或最后阶段在水面上完成撞击,而不是设计的战斗部在水下完成目标撞击,显然导弹本身还存在各种可靠性问题。为保证导弹最终能够成功,设计局继续组织了大量试射活动,最初以一艘驳船和一艘未完工的48型驱逐舰作为靶舰,之后还使用183型鱼雷快艇作为运动靶。1954—1955年,这一系列试射成功率有限,但导弹研制的进程仍然在不断推进,至导弹装备在正式的平台之后,试验效果才算真正进入稳定期。

  “狗鱼”导弹的飞行过程如下:发射后急跃升100~200米,后利用高度表装定的高度降至60米左右实施巡航飞行,巡航速度约280米/秒。当距离目标约10~15千米时,弹载制导雷达开机工作。在最后750米处导弹开始俯冲,并于30~50米处入水,最终弹头脱离并撞击目标水线米稳定巡航高度,以五六十年代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理想的,整个弹道剖面基本考虑了控制巡航高度和末端突防的要求。而在水下命中目标,通过打击目标水线以下部分,可以对大型舰只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对巡洋舰这种水下防护较为有限的目标,单发即可造成巨大破坏。“狗鱼”导弹的作战方式在最终阶段类似鱼雷(虽然威力上有差距)。作为满载排水量5000吨以下舰只的突击装备,“狗鱼”导弹足以称为大杀器。

  在“狗鱼”导弹试验和执行战斗勤务任务期间,它打沉了很多作为靶标的废弃、退役老式火炮舰只。这些曾经异常荣耀甚至在大战中建立过功勋的“巨兽”,就这样毁灭于全新导弹武器的之下。这种令人感叹的事件,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上一篇:【48812】韩国军方:这些影响朝鲜的军事用语 都不用了!

下一篇:代表中国反舰导弹技术的飞跃详解鹰击83系列反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