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经营管理

汉和:中国全球导弹预警体系将由5颗卫星组成

发布时间: 2024-02-11     信息来源: 经营管理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今天从中国空间技术探讨研究院在京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上了解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成和运营载人空间站,作为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载人空间站工程包括航天员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回收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应用系统。 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空间应用。 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师周建平介绍了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在轨运营10年以上,基本构型为T字型,由3个22吨级舱段组成,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飞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作为货运飞船补给端口。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员出舱,配置大小两个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在空间站运营阶段,还将发射第二个核心舱进行前向对接,最终整站形成十字构型,并具备进一步的舱段扩展能力。

  目前,应用卫星已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初步构成了中国空间基础设施,大范围的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多个领域,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图片为首次公开的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

  1999年,美国共和党人考克斯泡制了著名的《考克斯报告》,报告中污陷中国窃取美国导弹和空间应用技术,夸大中国威胁,鼓动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从那以后美国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对华高科技出口禁运,美国制造的卫星、航天器或采用美国部件的卫星及航天器都被禁止运往中国,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中国不能发射任何美国卫星或含有美国卫星零部件的他国卫星,长征运载火箭一直难以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其实就是美国通过技术禁运限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打击竞争对象的阴谋。但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硬是在重重封锁下,以商业卫星出口为契机,带动卫星发射业务不断获得成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制。(图片为风云3号卫星发射瞬间)目前,中国在世界商业卫星市场的总份额仅为3%至6%,但就在几年前,这个数据还长期为零。以目前的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航天在2020年获得1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应该不是什么过高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与美欧等强国基本垄断世界商业卫星市场,而在世界卫星发射市场则保持一强的地位。(环球网军事特约评论员 雷泽)

  近几年来,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伟大而辉煌的时刻,就在不久前的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了美国,仅次于俄罗斯。

  中国航天人在2012年度的航天发射工作获得完美成功,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要知道即使是航天大国美俄在今年也有惨痛的失败记录,高频率发射和高成功率说明中国航天已经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空前的飞跃。

  中国航天在过去的几年里获得多份国际商业卫星整星出口合同,并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卫星出口谈判,这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航天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3年,中国连续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和载人飞船,不仅实现了载人飞船任务的常规化,而且还完成了世界首次星箭一体化快速反应系统的发射,实现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2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国2012年度航天发射完美收官,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174次航天飞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出席十八大期间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说,神舟十号飞船计划于2013年6月上旬发射,3名航天员将再一次访问天宫一号。神舟十号将是一次旨在为天宫一号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的应用性飞行,乘组很可能仍然由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天员组成。来自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最新信息称,承担“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正样研制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抓紧推进,将于明年下半年择机发射。嫦娥三号任务技术更新、风险更高、难度更大、责任更重,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发展进一步奠定技术基础。

  2012年世界商业通讯卫星合同签署情况:2012年,全球总计签订18个商业通讯卫星合同,其中美国公司占据2/3份额,中国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 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于6月18日14时14分,在距地面高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18日17时07分,航天员景海鹏首次成功进驻天宫一号,随后刘旺、刘洋依次进驻。 6月24日11时12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分离,神舟九号自动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随后神舟九号逐渐接近天宫一号,至140米停泊点,神舟九号飞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刘旺操作平移和姿态手柄,在航天员景海鹏、刘洋的密切配合下,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近。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第二次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任务实施期间,中央、国家主席、主席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从国外发来贺电,并亲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话,委员长、总理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任务现场指导。

  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6月28日9时24分,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分离,并撤离至140米停泊点,飞船转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并开展了重入自主控制至140米停泊点的交会飞行试验。 今天9时17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于10时03分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抬高运行轨道,最终将进入高度约370千米的长期运行轨道。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的奋力拼搏。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肯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

  空间站采用再生式生保系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由货运飞船进行推进剂和物资补给,并做维修维护设备的上行运输。空间站建造和运行期间,可得到地面测控站、测控船、中继卫星及北斗导航卫星的支持,地面着陆场保证航天员正常或应急返回,应急情况下停靠在站上的载人飞船可承担救生艇任务。 据了解,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将由我国全新研制的大型低温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入轨,该火箭使我国近地轨道火箭运载能力由9.5吨提高到25吨。 记者获悉,作为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站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货运飞船系统四大核心系统的总体研制抓总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加快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攻关,深入论证载人空间站总体建设方案,启动了中国空间站系统的研制。货运飞船研制坚持走独立自主、功能齐备、具备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在追求货运能力最大化的同时,通过优化系统模块设计、调配平台资源,适应载人航天任务发展需求。

  经过5年布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已达成阶段性目标。随着“中国版GPS”逐步覆盖全球,中国军队的海外行动将获得来自太空的坚实保障。冷战结束后,航天技术依然倍受大国重视,成为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态势的催化剂,深深地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方式,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近年来,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之外,中国自主构建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鉴于卫星导航技术明显的军事色彩,“北斗”系统的成形,被解读为中国军队实现“全球到达”雄心的表现。从无到有,开辟“天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发轫于 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与苏联分别发展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起初都瞄准军用领域,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初露身手。它不仅仅可以密切配合各类军事任务(从监视、侦察到引导精确打击),甚至创造出新的武器种类,因强大威力而被归入“新军事革命”范畴。中国从事航天研究40余年,但相比美苏两强,迟至21世纪初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从中国政府2000年发布的《航天白皮书》(2006年、2011年分别公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能大致分析归纳出其“航天战略三步走”的轮廓。就卫星定位技术而言,2000~2003年,中国先后发射三颗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因技术未臻成熟,覆盖范围有限,定位精度不高,尤其不适合高速移动的用户。2004年,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启动,目标之一就是在2012年左右完成新一代“北斗”(“北斗-2”)系统的初步实用化。2007年4月14日,第二代“北斗”在茫茫太空布下首颗“棋子”。经过两年的技术验证,2009年4月15日,第二颗导航卫星、即“北斗-2”首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成功,“北斗-2”自此进入部署实施阶段。2011年4月10日,第八颗卫星入轨,标志着该系统形成由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三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3+3”星座构型,具备向中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能力。是年12月27日,“北斗”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系统开始试运行,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免费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部就班,再次进入密集部署期。10月25日,随着第16颗卫星成功升空,年内所有发射任务如期完成。至此,该系统空间段由五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五颗中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标志着中国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地区的定位能力。同时,定位精度从25米提高到10米左右。根据中国官方报道,“北斗-2”导航系统现已转入建设和应用并举的新阶段。从整个进度来看,“北斗-2”遵循“先区域,后全球”的规划原则,预计到2020年前完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架构。一些海外军事观察家推测,中国不只着重于“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诸如侦察监视、指挥、协助攻击等“纯军用”能力也在开发过程中。一箭双星,省钱省时从构建区域导航能力到具备全球导航能力,无疑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首先要满足中国广大的国内需求。就军事领域而言,导航卫星让战场更透明,令具备“千里眼”与“顺风耳”;通过发射卫星,也能让攸关中国二炮战略导弹威力的火箭技术更趋成熟。从运用范围与定位精度上看,“北斗-2”导航系统初期偏重人口稠密度高及海陆空航线颗卫星进入轨道,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才得到完全覆盖这颗卫星不光提供针对偏远地区的定位服务,还因卫星总数增加,同步提升了整个导航系统的完善性以及经数据比对实现的高精确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近日对外公布了《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份长达80多页的报告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对外发布了长征-9型巨型火箭的外形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大家可以大致了解到这种火箭远比正在研制的长征-5重型火箭庞大的多,一些航天专家分析称这种火箭的尺寸大致相当于美国正在研制的SLS巨型火箭,其结构可能类似于美国曾经研制的战神V巨型火箭,一些航天爱好者则猜测中国的长征-9巨型火箭高达85米左右,其一级火箭采用500吨级煤油发动机,火箭起飞总重约为3000吨,火箭采用二级半构型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0吨,三级半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0吨。另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千吨推力的运载火箭正在加紧研制,预计两年后首飞,而运载能力上百吨、是现役运载火箭五六倍的重型火箭也进入论证。在起飞推力为600吨的长征2F运载火箭顺利将神州九号送入太空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透露,我国自行研制的1100吨推力的火箭长征5号已经在研制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赶超目前发达国家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梁小虹称:“我们现在低轨道大体是十吨,高轨道大体是5吨。发达国家它的低轨道大体是二十吨,高轨道大体是十吨,正好比我们大一倍。而我们的将于2014年首飞的长征5号火箭的低轨道能够达到25吨,高轨道能够达到13吨。就和质子号、能源号、阿里安火箭都同步了”。“在此基础上,推力3000吨,运载能力百吨以上的重型火箭也已经在论证当中。”梁小虹称:“正在论证的8米直径芯级,3米35直径的助推器,火箭从这头到这头15米直径大家伙。8个发动机同时推动,3000吨起飞,非常大的火箭。你不管是深空探测还是登月,还是火星探测,我都能够完全满足。不仅能满足未来国内的对航天事业的需要,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国外所有的发射需要”。

  这两张图直观反映了我国长征九型运载火箭配套的YF660发动机的结构,该发动机采用单涡轮泵结构,同轴布置,涡轮泵位于两喷管中央位置。推力室上方应该是最重要的泵后摇摆软管。

  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由510所独立自主研制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首次成功点火,稳定工作3分钟,遥测数据和性能指标正常。随后,该系统成功完成第二次点火,稳定工作近4分钟,工作重复性良好。 这是实践九号A星离子电推进系统飞行试验取得的开门红,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实现卫星平台应用奠了坚实基础,对促进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十五”之后,国内电推进技术探讨研究工作逐步加快,510所抓住机遇、团结奋斗,先后研制完成了20厘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工程样机、飞行试验样机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九号A卫星上的首次飞行试验。

  10月14日成功发射的实践九号A、B卫星上卫星控制计算机目前在轨工作稳定,其中实践9B卫星控制计算机的核心是我国首枚应用于航天的片上系统芯片SoC2008,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突破和掌握了SoC系统级设计、抗辐射加固设计、容错设计、高可靠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以及验证等关键技术,在国内国际上均处于领头羊。SoC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SoC技术为系统模块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即在单一芯片上实现系统功能。采用SoC技术以后,航天型号不再处于持续基于国外计算机芯片进行设计的局面,而可以立足于国内设计、生产和工艺水平,更加合理地确定航天电子科技类产品技术方案、系统架构和性能指标,并根据航天的需要进行自主的改进和提高,逐步实现更高端国产化。因此SoC技术是摆脱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502所研制的SoC2008是一款面向航天电子系统应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抗辐射加固的片上系统芯片,它可满足各类星载电子系统的应用需求。SoC2008的整体性能指标与欧洲2010年推出的产品相当,达到国际同期领先水平。SoC2008目前已确定应用于CAST100小卫星平台控制计算机、卫星小型化长寿命星敏感器、卫星着陆上升器中心控制单元、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控制器、货运飞船GNC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计算机监测单元等产品中。SoC2008的成功上天应用是502所多部门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晶。在历时近5年的研制过程中,502所SoC研发团队积极发扬吃苦耐劳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矢志创新、引领前沿,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屡克技术难关,取得了SoC2008的一次性流片和应用成功,并为SoC技术在后续型号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3日,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嫦娥”与“战神”相会。记者昨天(15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嫦娥二号卫星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的瞬间,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空局和日本之后,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交会瞬间相距3.2公里以凯尔特人神话中的“战神”图塔蒂斯命名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轨道极难预测,此前其运行轨道参数大多数来源于国际上公布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精确预测轨道成为嫦娥二号再拓展任务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因运行时与地球距离近,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列入“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今年6月1日,已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开展了10个月科学探测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变轨,进入飞往小行星的轨道。工程总体组织地面应用系统及相关的单位集中国内多台光学天文望远镜、多家天文台联合攻关,连续精确测定了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运行轨道。12月13日,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6天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的深空。当天16时30分09秒,嫦娥二号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交会时的相对距离约3.2公里左右,相对速度每秒10.73公里,星载监视相机为小行星“拍照”,在实现“轨道测得准、卫星控得住、图像拍得好”的工程目标后,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这是地球来客首次对“战神”进行近距离探测。

  我国迈进探测小行星俱乐部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原本只有美欧日成员的探测小行星“俱乐部”,使我国首次拥有了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突破并验证了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飞行从40万公里到700万公里的深空跨越;为嫦娥三号任务新建成的喀什35米、佳木斯66米大型深空站和上海65米VLBI站提供了最佳合作目标,进行空间测试和标校试验,验证了天地测控设备的正确性和协调性;我国第一次综合利用光学天文望远镜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精确测定,进一步验证并完善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小行星轨道观测数据;开辟了我国航天活动一次发射开展月球、L2点、小行星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尤其是小行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经验。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从备份星到先导星,从月球探测卫星到太阳系人造小行星,从距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到150万公里远的日地拉格朗日L2点,再到700万公里外的小行星……短短两年间,嫦娥二号卫星经历了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嫦娥二号卫星原本设计寿命仅6个月,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如今“替补”变“先锋”,已超期服役26个月的嫦娥二号卫星为嫦娥三号探路,对嫦娥三号登月预选着陆区虹湾进行了高清晰成像。科学的规划、零窗口发射、精准的测控、创新的轨道设计,最大限度节省了燃料,确保“嫦娥”远征之旅能量充裕。在马上就要来临的2013年,国人期待着来自“嫦娥姐妹”的更多好消息——飞越小行星后,嫦娥二号正向更远的深空飞行,明年1月有望突破1千万公里。明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将披挂“登月”,力争实现我国探测器地外天体着陆零的突破。

  2012年12月8日,由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负责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078工程501#建筑物钢结构工程整体的结构顺利封顶。上午10点10分封顶仪式准时开始,钢结构屋面最后一榀桁架缓缓吊起,10分钟后顺利就位。501#建筑物作为发射场内最大的厂房,屋面钢结构桁架安装高度达97m,总重量约800吨,施工难度大,结构的顺利封顶对于保证2014年发射场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至关重要,工程进度及质量受到上级首长的肯定。西昌基地总工程师周凤广、078工程指挥部施工处处长刘孟起、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博士贺虎成、总装备部工程建设监理部总监周斌、中建八局钢结构安装公司总经理梁建军、土建方相关领导出席仪式。

  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于11月29日下水,该船是国内第一艘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输船,船长130米,型宽19米, 型深12米,设计吃水5.8米,满载排水量9080吨。(图片来自:HSH论坛 为保证整体质量和效果,图片有裁剪,见谅。)

  截至目前,四院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今年下达的多项指令性科研生产计划考核任务,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风云二号F星发射等为代表的多个型号飞行试验全部圆满成功,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经济规模与效益稳步增长,全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实现总收入31.5亿元。

  长征十一号快速机动固体小运载火箭正式通过国家立项,加快了固体动力技术向宇航领域的拓展应用步伐。

  长城公司总经理殷礼明介绍说,2012年我国国际商业发射创近年新高,圆满完成卢森堡小卫星搭载、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发射等3个国际商业项目。

  2012年,我国与多个国家进行了卫星出口洽谈,其中一些卫星已经签署合同,目前,中国已经获得尼加拉瓜卫星1号、刚果卫星1号、白俄罗斯通讯卫星、巴基斯坦通讯卫星等卫星的合同或意向书。

  截至目前,我国共实施35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41颗卫星,完成了4次国产通信卫星在轨交付、1次国产遥感卫星发射,还提供了7次搭载服务、与国际用户签署了8个国产通信卫星出口合同。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揣测,中国二炮可能正在筹建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体系,而且是一种全球性的预警体系。该计划目前正在探讨和设计之中,其基本任务是应对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为此,中国将发展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并将“地区性预警体系”发展成“全球性预警体系”。

  目前在太空轨道上部署红外弹道导弹探测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系统尚在开发阶段。新一代卫星搭载的红外探测器拥有更敏感的探测能力,能够在对方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数秒后,探测到火箭发动机的红外影像。

  中国初步的计划是,按同步轨道预警卫星覆盖120度的范围计算,使用3颗同步轨道卫星即可覆盖全球。为了弥补地球同步预警卫星精度不高的问题,可优先考虑使用1-2颗极地轨道卫星作为补充,组合部署两种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以实现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大约25-30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潜射弹道导弹大约10-20分钟的预警时间,从有效拓展、延长预警监视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中国二炮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体系总共将由5颗卫星组成。

  《汉和》称,二炮开发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种卫星的部署只是时间问题。报道揣测,中国已经解决了至关重要的红外传感器技术问题;另外,中国一直在气象卫星上试验红外感应系统,并成功获取了多种红外气象图像。

  俄罗斯《NEWSLAND》杂志称,除了开发弹道导弹预警卫星,还将同步发展地面超视距相控阵雷达。至少在发展两种大气层外弹道导弹拦截武器,一种是红旗-19、另一种是具备更远射程、更大机动性的红旗-26拦截弹。

  关于我国部署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的另一个理由是可以拦截核大国“误射”的少量核弹头。这个理由的前提是核大国处心积虑进行的核打击无法防御,而小数量的“误射”事件则可以靠反导系统应付。

  中国反导系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观点四:中国反导系统对中国国家安全具备极其重大影响,是太空战能力的一部分。面对中段反导体系,印度有很大的可能性进行一系列的对抗性部署与调整;从狭义技术层面上来说,这些行动的目标是维持印度对华的“确保可投送”核弹头水平,从广义上来看,这些反应意图消除中国国家反导系统带来的各种战略效果。

  X波段雷达将对目标进行精细成像,区分真假弹头以及各种诱饵、突防装置。X波段雷达的成像和分辨结论将通过数据链交给拦截弹,即使此时拦截弹已经发射。如果部署了较高级的天基监视跟踪系统,来自卫星的红外信号将也可以参与来袭弹头的成像和分辨。依赖这一系列信息,被成功送入预定的作战区域后,将使用自带的传感器进一步区分真假目标,并在“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轨道,直到与目标相撞,依靠巨大的动能摧毁目标弹头。如果没有实现摧毁,后续的将会继续这个作战流程。详尽的作战时间表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较难确定。但是能估计:面对5000千米射程的中远程导弹,中段反导的拦截窗口大约在十几分钟左右;面对上万千米的洲际导弹,拦截窗口约为20分钟左右。

  中国反导系统的作战流程估计如下:敌弹道导弹发射后,被导弹预警卫星上的传感器探测到,并在其助推段(火箭发动机仍在工作)进行跟踪,完成粗略的弹道解算以确定弹头落点与粗略弹道信息。如果被判定为有威胁目标,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将接手跟踪的任务,特别是在助推段结束后,雷达跟踪将较准确地确定来袭弹弹道,此时拦截弹的发射诸元将能开始装定,一个(初步但是已经足够的)“作战方案”已形成——包括了拦截弹发射时间、瞄准的空间区域等信息。

  根据已知的信息,一般认为中国部署的反导系统,将首先是一个使用“动能杀伤”原理的反导系统。如果认为中美的同类系统在组成部分这个层面上相同,则可以推断出中方的系统也包含4个部分。他们分别是陆基拦截弹(GBI)、大型雷达站(X波段以及其他预警雷达)、天基监视跟踪系统(用于导弹预警与目标识别的光学卫星)、指管通情/作战管理系统(及相应的通讯网络)。

  通过分析国内公开刊物的消息,中国的动能拦截弹为两级火箭构成,一级火箭为固体燃料火箭,二级火箭为液体燃料火箭,用于修正姿态,导弹的尾部可能有一组栅格导流片,用于控制飞行轨迹。

  中国反导武器性能究竟如何?观点三:中国反导系统已经具备实战能力,但性能弱于美军系统。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反导拦截弹被命名为动能-1,其中“动能”表示使用了“动能杀伤”之意。所谓动能杀伤通常是指新一代高层拦截防空导弹的末级,这是一个由红外成像传感器引导飞行,并由姿态控制发动机修正飞行轨迹的高机动载荷,它通过高速动能猛烈撞击来袭导弹,使得被拦截弹可以轻松又有效解体。(图为美军的GBI拦截弹,中国拦截弹的尺寸大致类似。)

  图为外国媒体猜测的中国反导拦截系统中,远程预警雷达的未来部署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在西藏和贵州地区部署的雷达主要用来针对印度,而在山东部署的雷达则针对朝鲜、韩国和日本。在这些雷达附近,我国可以部署相应的反导拦截弹,用于战术中段反导。反导拦截系统不仅仅是保护自身国家安全的作战平台,更主要是用来增强自己战略选择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从而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美国对朝鲜、伊朗都是如此,我们对印度也是如此。因为是地缘利益的争夺,所以,规模更大的核武库这种相对优势在这种争夺下就显得价值有限,核武器的延伸威慑能力受到政治和外交的双重制约,而导弹防御能力提供的非常大的优势可以更进一步,获取更多利益。

  众所周知,印巴两国都有核导弹,但在常规战争中,印度占非常大的优势,如果它能够一击摧毁巴基斯坦绝大多数的核武器,就可能再次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图为美军部署的反导远程预警雷达。)如果我国有超过印度核打击能力的导弹拦截能力,印度的核威慑就大打折扣,我国的“最后通牒”仍旧有效,对巴基斯坦的保护就很可信。中印发生直接冲突时也是如此,比如藏南地区再次发生冲突时,中国的反导拦截能力会让印度不能轻举妄动。

  中国发展中段反导技术的重要意义观点二:中国发展中段反导技术将提高自身实施地理政治学策略的灵活性,有效压缩对手的政治回旋空间。对于核武器而言,存在一个延伸威慑可靠性的问题。比如,冷战期间美国为西欧国家提供核保护伞,但是西欧国家会怀疑美国是否会冒着遭到苏联核打击的危险来实施核报复,苏联人也会怀疑。即使美国通过种种手段使苏联人接受西欧是美国核心利益区的判断后,中东、北非、亚洲地区还是会存在这些想法。越是试图扩大使用核武器来保护的范围,这一保护就越不可靠,比如苏联不能靠核武器阻止东欧易帜,也不能用核武器来阻止以色列进攻叙利亚。(图为美国反导导弹的,在击毁靶弹之前所拍摄到的靶弹红外影像。)

  但对于中国来说,战术反导是非常迫切的,在也许会出现的未来常规战争中,周边印、韩、朝、台都有战术弹道导弹,未来越南和日本也将可能拥有。这些导弹不需要很大威力和精度,更多的是造成心理恐吓和政治讹诈。比如“势力”一直叫嚣能够攻击三峡大坝和大陆沿海重要城市。目前,从中国发展反导技术的思路来看,无论是大气层内末段拦截还是大气层外中段拦截,都主要是针对射程3000千米左右的战术导弹,应该说针对性是很明显的。当然,如果未来国际形势发生明显的变化,发展的策略反导也是一种选择。但即使是从技术上来说,也要从战术导弹防御起步开始做起。

  在中美两国之间,中国是核小国,美国是核超级大国,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中国无法靠防御性战略武器抵消美国的第一次核打击,只能靠生存力强的核武器(如海基SLBM导弹或陆基机动ICBM导弹)实行第二次核打击来维持“简单核平衡”,也就是说,中国在中美之间的核平衡中处于“守势”。(图为美国GBI中段拦截弹被吊装入地基发射井的情况。)但在中印两国之间,中国是核大国,印度是核小国。中国如果采用战略导弹防御,则将严重削弱印度的核打击能力,这将促使印度扩充自己的核力量来保证“有效的最小核力量”以实现二次核反击。这对于中国并不一定有利。类似的逻辑也是怎么回事我国坚决反对美国发展反导拦截系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我国正是在美国反导系统的逼迫下,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强了核力量。

  中国为什么发展反导技术?观点一、中国发展中段反导技术主要是基于国土安全考虑,并不涉及核战略平衡问题。众所周知,我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因此我国的反导技术应当优先解决战术反导问题,而不是战略反导问题。战术反导与战略反导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基于国土安全的考虑,后者则涉及复杂的大国核战略问题,我们国家发展中段反导技术主要是基于保护国土安全,并不涉及核战略平衡问题,不会破坏中、美、俄三国之间的核平衡,因此本质上是符合我国防御战略的武器。(图为美国GBI地基中段反导拦截弹从阿拉斯加州反导基地发射升空。)

  图为典型的一次美国中段反导系统试验。靶弹从美国本土发射,由在太平洋的美军反导预警雷达发现并跟踪,拦截弹最终在太平洋上空对其进行拦截,中国的反导系统与之类似,但拦截的目标性能要低于美军的靶弹。

  图为卫星照片中的中国远程反导预警雷达,它是反导系统的神经中枢,负责对整个拦截过程进行监控。国外媒体认为,2013年的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应该由以下步骤构成:1、由双城子基地发射东风-16或者东风-25中程导弹靶弹。2、导弹预警卫星发现靶弹升空,接着由位于库尔勒的早期预警雷达跟踪靶弹目标飞行轨迹,随后对拦截弹发出拦截指令。3、拦截弹从若羌米兰地区发射升空,开始跟踪靶弹,弹上红外成像传感器锁定目标后,由弹上的KKV杀伤撞击靶弹,最终摧毁目标。

  图片为美国民用遥感卫星拍摄的中国反导预警雷达。该雷达位于新疆尔自治区库尔勒地区,大多数都用在对靶弹进行跟踪和目标指示,未来可用于对印度远程导弹进行导弹早期预警。

  2013年2月2日上午,中央、主席习冒着严寒,来到戈壁深处的空军某基地,看望慰问部队官兵和科学技术人员。而这个基地就是大名鼎鼎的鼎新双城子空军基地,一些外国媒体认为这次慰问部队很可能是为反导试验成功而来。

  一些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在2013年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机构和设施群来协同完成:1、鼎新双城子空军基地,用于发射东风-16或东风-25靶弹。2、位于新疆尔自治区若羌县米兰地区的拦截弹发射场,用于发射动能-1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3、位于新疆尔自治区库尔勒地区的反导远程预警雷达,用于对靶弹进行跟踪和目标指示。4、中国秘密发射的导弹预警卫星编队。这四个机构和设施群共同构成了中国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主要框架。

  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第二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2010年1月11日,中国曾进行过一次类似的技术试验。有分析的人表示,此举显示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反弹道导弹技术。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夸大其词认为,中国慢慢的变成了继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之后第四个具备中段反导拦截能力的国家。(压题图为美军GBI地基拦截弹和中国反导雷达系统)那么中国为何需要花巨资发展反导技术呢?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到底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什么?中国的中段反导是不是已经具备实战能力呢?现在,让我们来一同探讨关于中国中段反导技术的深层次问题。(环球约评论员 雷泽 有关的资料参考了航空航天港系列文献。)

  据悉,在中国购买的S-300PMU2防空导弹系统中,64N6E2型目标指示雷达和54K6E2型指挥车一同构成了83M6E2型自动化指挥系统,它是目前仅次于S-400的先进野战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

  近日,一些网络照片曝光了中国仿制生产的俄罗斯64N6E型“大鸟”(Big Bird)为双面式搜索相控阵雷达系统,据称,所有中国陆基S-300P系列地对空导弹都利用64N6E型“大鸟”(Big Bird)雷达进行反导作战,该雷达为双面式搜索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系统能发现并跟踪弹道导弹系统。当处于弹道导弹防御模式时,雷达天线停止旋转,天线机械式向上倾斜,雷达利用电子在固定角度内控制天线波束。

  至于地面相控阵预警雷达,美国情报部门称,在中国新疆某地发现了这种雷达,它采作机动部署模式,即基座能实现一定角度的转动,可以朝多个方向实施探测和预警。这套相控阵雷达应该属于实验性性质,它可能在自己的弹道导弹进行发射时,演练怎么样做反导预警。

  《汉和》称,构建的上述系统,可以被视为“具有全球预警能力的防天系统”。它不仅能识别、跟踪洲际弹道导弹,还能发现、监视、跟踪和识别外层空间的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未来二炮将进行多种弹道导弹、卫星拦截试验,并且是多层次的。目前它正积极发展两种大气层内拦截系统,分别可拦截20-30千米高空及30-60千米高空的飞行器。接下来,将尝试将拦截弹射向大气层外,即拦截100千米以上高度的飞行器。

  《NEWSLAND》揣测,中国的弹道导弹拦截体系从概念上说比较近似以色列的模式,即构建3层拦截系统,2层在大气层内,1层在大气层外。对于美军来说,弹道导弹拦截系统要达到200千米以上的作战高度。在这方面也不会落后,不排除中国二炮在未来建设4层弹道导弹拦截系统。

  不过报道指出,当初美苏两国开发、部署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如今中国也将面临相当多的技术难题。

  《汉和》称,大国发展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赢得更多的预警时间,其核心目标并不是实施反导截击,而是落实“保证相互摧毁”的战略。当某国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发现了敌对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行动,就可在对方的导弹尚未击中己方目标的15-30分钟内,快速发射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实施反击,以确保“相互摧毁”,这才是弹道导弹预警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率先用核导弹去攻击另一个国家。

  中国二炮建成该系统后,其弹道导弹预警卫星就可以探测、跟踪针对中国的核打击,一旦探测到来袭的核弹头,一方面将实施反导拦截,争取拦下来袭导弹,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迅速启动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系统,实施有效核反击。

上一篇:别再叫喊击沉航母了击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难?看看美国的实验

下一篇:箭”2超高空地空导弹武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