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设计学硕士拿下Q1高水平SCI全流程详细干货助力每一个梦想
【经验分享】设计学硕士拿下Q1高水平SCI,全流程详细干货助力每一个梦想
Needle SCI辅导业务一直在开展中,为帮助各位同学更好地了解SCI选题、撰写、投稿、发表等全流程,我们邀请了有经验的星友们来为大家介绍自己成功发表SCI的第一手宝贵经验,助力更多学子实现SCI梦想!
本期我们邀请的是成功发表JCR Q1分区SCI论文的乐高。快来一起看看吧!
分享景观及城市方向SCI论文写作、硕博论文、前沿热点等相关的最新科研学术动态资讯!关注Needle科研星球、探索科研新领域、开发科研创新力!
回想起我硕士阶段大论文(毕业论文)和小论文(SCI)的选题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量力而行。当初研一大多数时间我都在搞航天器相关的研究,但我本身是学环境设计出身,也就是艺术生,可想而知航天器这个课题对我来说有多么难。不是说航天器这个题不好,而是超出了自己目前的能力。所以在我坚持了几乎一整年的时间,也就是临近硕士毕业论文开题的前两周,我主动跟导师表示航天器这个课题我做不下去了,我觉得它无法支撑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及时作出调整了选题方向,在已有课题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所以很大程度上我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
实验能够说是整个SCI论文撰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打个比方,实验就等于车轮,如果实验这块没整明白,那么后续肯定会有烦在等着你。所以在实验这块是我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部分,大概研二上学期的时间都在确定我的实验该怎么做。确定你实验的流程步骤就需要阅读大量前人的文献,包括但不限于在Science Direct和Web of Science上查阅和你研究方法有关的论文。阅读英文文献能够正常的使用“知云文翻译”和“DeepL翻译”搭配使用(图1)。其实实验这块也就是对应SCI论文中Method这一部分,方法这块不要自己去创新,前人用的方法适用于你的研究就可以搬过来用,擅自创新方法不是我们现阶段所能做到的事情,通俗点就是拿别人的工具织自己的衣服。Method这一部分要不断和导师沟通,最少要一周一次和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老师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实验阶段擅作主张开始的后果很可怕,可能会事倍功半。
初稿这块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比如从确定选题和实验后你已经看过不少相关领域的文献,那么在看的过程中你就需要把日后可能会写到SCI的第一部分,也就是Introduction这块的内容做一个记录(图2),可以把有用的段落和对应的文章出处写在Word里,初稿就是日积月累阅读文献后形成的SCI论文基本框架。我从初稿的撰写到投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初稿建立于日常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一到两种样刊,参考样刊里每一部分的关键词来对应自己部分中的小节,把看到相关文献做一个摘录。例如,Introduction前人都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的,你的课题又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写?需要将相关文献做一个综述。Method前人都是将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你的课题又要哪一些步骤才能够实现?前人的方法是否适用我的研究?
Method完成后就需要开始做实验了,实验一定要严格按照之前所设计的步骤进行。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通过何种工具或方式来进行实验,需要清晰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例如,我利用VR头盔(图2)的方式研究视听交互的关系。
实验结束后得出的结果就是Result部分。Result这块要严格对应Introduction后面写的研究问题,看是否一一对应解决了。Result部分就是实事求是,学习前人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前人是怎么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量化的,前人是如何制图表达数据的,这块也很重要。统计分析的方法如果有问题不免会被审稿人一顿输出。SPSS统计分析我建议我们大家阅读尹海洁老师写的《社会统计学》(图3)。
修改这块也是特别煎熬的一部分,基本要修改几十次才能够达到投稿的要求。对于一些英文不是很好的同学,可以先用中文撰写全文。用中文写的时候肯定要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尤其是主谓宾结构一定要正确,不然翻译成英文也会挺奇怪。然后推荐大家用DeepL翻译转换成英文,然后再捋一遍译文,看是否有明显的表达错误。自己捋顺后就可以去找一些靠谱的润色机构花钱润色。润色完会使自己的文章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修改阶段就需要频繁的和导师进行交流沟通,最好也要保持一周一次和导师做沟通。根据导师提的意见做修改,有时导师也会让课题组其他老师提一些建议,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修改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好事多磨,坚持修改到导师觉得没问题了就可以准备投稿了。
投稿这一部分要仔细阅读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这样的一个过程较为繁琐,考验我们的细心和耐心程度。注意第一作者的邮箱不要填错,填错了会导致后面无法及时收到编辑那边回复的消息。如果填错了还需要给编辑回一封信,说明情况。
不同期刊对应的投稿流程会有一些出入(如提交文章过程中的界面不太一样),但具体的步骤差不多。百度搜索” Elsevier SCI提交流程”会有很多保姆级教程(如:),大多数Elsevier旗下的期刊投稿流程都差不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投稿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懂的地方(如不知道选择哪个选项),这时要多问导师和师兄师姐等投过稿的人,也可以多在网上查询,一般都能够找到答案。
如果不是直接被拒,是大修的话,那么说明你的文章符合期刊的刊登需要,研究内容也比较有创新,审稿人给你了修改的机会。我们务必十分详细的回应每一位审稿人的问题,以点对点的形式进行回复。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有一部分可能是没有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这时候我们应该做出详细的解释,并不是每个意见都需要在修改原文中修改,回复审稿人意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审稿人的疑惑。在Response to Reviewers里面区分好字体,例如:文中审稿人的意见用黑色粗体表示(图4),蓝色表示对修改说明的回复(图5),红色表示稿件正文中的修改内容(图6)。可以在回复问题的后面加上原文红色修改字样的截图并使用阴影效果让条理更加清晰:在word里双击原文修改的截图,选择图片效果里的“阴影(S)”中的“外部-偏移-中”这个效果,原文修改的截图周围就会出现阴影。
投稿后几天系统会显示with editor,说明文章已经到编辑手中了,大概一周后编辑如果觉得你的文章符合他们的投稿要求就会进行under review这一步,也就是最少找2位审稿人对你的文章进行评价和提意见。under review是周期比较长的,1位审稿人大概需要1个月左右的审稿时间,也会出现过了1个月审稿人没有审换到下一个审稿人的情况。总之,第一次under review完成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用心写的东西,有理有据,自会有好结果。
当我在系统看到Revision时,我是既高兴又紧张。因没有直接拒稿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但两位审稿人第一次共提出近40条意见,并且限我1个月内做出回复,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临期时我跟编辑发邮件看能否申请延期20天提交,很快系统提交截止日期延长了一个月,这也使得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最后第一次大修的回复信有38页之多。第二次小修也仅有1位审稿人提出了3条意见,所以大家在接到大修后不要过于紧张,有条不紊的对审稿人的意见逐一进行回复就行,临期无法提交也可以跟编辑申请适当延期。
以上就是我在硕士阶段第一次发表SCI的经验分享,必有疏漏之处,大家若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